希望类似的案例不再发生。 有一群小孩在河边玩耍,不亦乐乎。 这时,他们突发发现了一个螃蟹洞穴,调皮的孩子们使劲的掏,结果弄出来很多的小螃蟹。 其中一个8岁男孩说: 谁敢吃?谁如果敢把活的小螃蟹吃下去,谁就是我们的老大。 孩子们面面相觑。 这时,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一把抓过放进嘴里。 是个,这个男孩就是今天的病例的小主人公。 小男孩,姓赵,今年10岁。 他做梦也没想到,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却差点葬送了他的生命。 次日,小赵便出现了恶心、呕吐,并伴有阵发性头痛、眼痛等不适。 父母一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认为就是小孩吃了什么垃圾食品导致的急性胃肠炎。 随意的给他拿了些治疗胃肠炎的药物,之后也就没有太在意。 第三天,孩子的体温达到了近40℃! 同时伴随剧烈的头痛、呕吐。 莫非有其他的问题?父母吓坏了。 马上收拾东西,医院。 医生仔细查体,结合既往病史,并抽血化验,血液分析显示: 白细胞稍高,嗜酸性粒细胞稍高,红细胞沉降率略高。 医生初步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2)病毒性脑炎? 于是医生收住院观察治疗,很快安排脑脊液穿刺。 不久,结合脑脊液结果高度提示: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但是具体是哪一种不是很好区分。 于是,医生给予抗感染和抗病毒治疗。 1周过去,基本无效。 此时,医生也疑惑了:按常理来说,症状应该有所减轻啊! 会不会是脑瘤?医生转念一想,脑瘤虽然儿童罕见,但是或许这个孩子真的中彩了。 不能等待,马上安排颅脑MR扫描。 脑部MR显示:头颅MRI显示顶、枕叶异常信号影,但是仍是考虑感染性病变。 经过这些检查,医生暂时松了口气,至少颅脑肿瘤暂时排除。 最后还得抗病毒、抗细菌和降颅压治疗等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治疗吧,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许疗程还没到吧,医生也是没有什么高招。 5天后再次复查脑脊液,令医生欣慰的是结果显示各项指标较前稍微好转。 同时复查:细菌培养、墨汁染色、PPD试验,仍无异常。 但是令所有医生头痛的还是发生了: 虽然各项指标没有明显的升高,但是孩子症状,头痛、眼痛、呕吐症状却丝毫没有任何减轻 为什么?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父母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此时,医生也是无可奈何:难道孩子的疾病另有乾坤?! 深夜的病房,万籁俱静。 “医生,救命,快来...!"孩子妈妈发现孩子病情突然加重,焦急地呼喊着医生。 医生速度跑来,发现孩子满脸苍白,意识障碍、嗜睡,与此同时,左侧肢体也不能动弹。 医生此时着实被吓了一跳: 这明显和单纯的脑炎明显不符合,只能深夜联系颅脑磁共振室加班。 赶紧复查! 磁共振的医生一脸委屈的打开机器,极不情愿地揉了揉眼睛,但是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人命关天。 增强MRI显示:右侧枕叶和顶叶有感染性病变,累及小脑幕。 磁共振室医生对比上次的片子,提示孩子的病情从影像上看丝毫没有减轻。 我们的诊治方向是不是错了?主任拿着片子和医生们讨论着。 不是细菌,不是病毒,那还会是什么? 仔细对比了这几次的血液分析结果,主任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特点: 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没有明显的改变,反而正在慢慢的上升了! 会不会是脑部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疾病? 如果是单纯的过敏性疾病,这两天一直在用激素也应该会有效果的,医生讨论着。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寄生虫感染了? 什么样的寄生虫这么厉害? 主任,是肺吸虫病吗?这时旁边的一个实习医生突然一句。 什么依据?主任有点怀疑,但是仍旧略有所思地继续问。 来的时候孩子好像说吃过什么虫子什么的,我但是也没有在意,忘记了?说着实习医生赶紧跑过去又问了孩子妈妈。 孩子妈妈说,好像他吃过几个生的螃蟹,实习医生又气喘吁吁地跑来汇报。 或许有可能,主任说。于是马上给孩子抽血,化验是否有血吸虫抗体。 果然如此! 结果:血吸虫抗体(+)! 于是,医生立即改变治疗方案:应用专门治疗血吸虫的抗生素。 治疗一个疗程后,患儿意识障碍好转,能配合进食咀嚼,但仍有阵发新发热。 第二个疗程后,烧退了,神志清楚了,能说话了,眼痛明显减轻,眼睛能看东西了。 吞咽明显好转。 2个月后颅脑磁共振:脑内所有病灶明显好转。 九死一生。 还好,最后孩子好转出院了。 一年后,医院复查磁共振: 右侧顶叶发现大量钙化虫体。 最终确诊:肺血丝虫病。 什么是肺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多是不洁饮食导致的,比如食用生石蟹(溪蟹)或螳螂。如果成虫若进入脑群,可引起脑水肿、出血,并形成肉芽肿,累及附近脑组织,病灶主要位于顶叶、额叶、白质、内囊、基底侧脑室。 感染肺血吸虫病有哪些表现?虽然现在感染肺血吸虫病少见,典型症状也不是很常见,但是如果出现如下症状,一定要高度注意。 1)癫痫发作、剧烈头痛、呕吐、单侧肢体麻木、无力、发热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很难以和神经系统原始疾病区分,误诊或漏诊的概率非常大。 2)除骨骼系统外,肺血吸虫可以侵袭人体所有的脏器,表现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诊断,预后还是非常好的。 备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果侵权,联系删除;病案来自误诊病例分析整理,文字原创,侵权必究。文章为疑难病例分析整理,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如果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