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常用术式之一,但术中需剥离椎旁肌,切除关节突关节、椎板及椎间盘等,手术创面大,失血量较大,且很难完全止血。可吸收止血海绵是一种具有止血功能的髙纯度胶原蛋白,其多孔结构可吸收重于自身45倍的液体。可吸收止血海绵与血小板结合,使血小板变形脱颗粒,释放凝血因子,促进凝血块形成,达到止血目的。本研究观察可吸收止血海绵在腰椎滑脱症TLIF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年1~6医院脊柱外科收治腰椎滑脱症行单节段TLIF患者78例,排除既往有腰椎手术史、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营养不良及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23~77(55.79±14.44)岁,融合节段L3-42例、L3-例、L5~S例;对照组39例,男10例、女29例,年龄34?74(56.00±11.00)岁,融合节段L3–41例、L4-例、L5~S例。两组年龄、性别、术前一般情况及手术节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Stypro可吸收止血海绵(80mmx50mmx10mm,商品名斯泰可,德国CurasanAG生产,主要成分为明胶海绵)。两组均采用后正中切口TLIF,术中使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电凝止血。试验组在伤口关闭前,取4片可吸收止血海绵填塞于创面及内固定周围。然后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关闭伤口。对照组不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其余同试验组。观察两组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拔管指征是患者下地活动后,24h引流量<50mL,引流液为淡血性。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mov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引流时间、引流量比较,见表1。试验组出现伤口渗出3例,对照组无伤口渗出,P>0.05。 3讨论 后正中切口入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剥离椎旁肌,切除小关节及椎板进行减压,创面大,出血点多,失血量大,尤其是骨创面,依靠常规外科技术很难达到完全止血。既往使用骨蜡进行骨创面止血,但这种非可吸收材料可引起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可吸收止血海绵生物相容性好,置入体内降解吸收快;其pH值为中性,对组织无刺激;其网状结构还具有支撑固定血凝块,防止脱落,达到止血和充填作用。因此,可吸收止血海绵可用于控制常规手段不能或无法控制的出血点。腰椎后路手术通过剥离椎旁肌显露椎板结构,进行减压、融合及固定的手术操作,肌肉组织及骨面渗血是术后失血的主要因素。我们将可吸收止血海绵填塞在骨性创面及内固定周围,止血海绵迅速在局部降解,较好地封闭创面,消灭死腔,减少术后失血及引流量。 本研究发现,可吸收止血海绵可明显减少TLIF术后引流量。试验组手术当天及术后前2d的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对照组于术后第5天均已拔出引流管,而试验组部分患者的引流持续较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中有3例在拔管后出现伤口渗出,渗出液为浆液性质,患者无发热及伤口红肿、疼痛等,白细胞及血沉正常,给予伤口换药,最终伤口均完全愈合。分析这3位患者术后治疗情况,其伤口渗出均发生在拔管后24h内,拔管时间是术后第1天1例,术后第2天2例。伤口渗出原因可能是,在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初期,由于缺乏经验,上述3例术后引流量少于50mL/24h即拔出引流,拔管后患者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挤压深层组织及止血海绵,渗液通过伤口渗出。此后,患者下地活动至少2d,根据引流量情况,再决定是否拔管,患者伤口均达Ⅰ级愈合。本研究中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的患者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及不适。 总之,在TLIF中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可减少患者术后引流量,但延长引流时间,术后应严格管理引流,根据患者术后情况,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文/田伟徐云峰刘波茅剑平张波吕艳伟崔冠宇 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