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ldquo一文读懂脑室脑

时间:2021-11-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一文读懂脑室、脑池的发育、解剖、影像和正常变异

本文总结整理:刘忠,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医学博士。

脑脊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space,SAS)。掌握脑室(Ventricles)、脑池(Cisterns)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是理解病理改变的基础。因此,本文将从脑室和脑池的正常发育、解剖、影像及正常变异作如下小结。

01脑室和脑池的正常发育

胚胎脑室系统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充满液体的腔室,它们是由胚胎神经管的中央腔扩张而形成的。随着发育中的大脑不断弯曲和扩张,至胚胎第4周,形成前脑泡(forebrainvesicle)、中脑泡(midbrainvesicle)和菱脑泡(hindbrainvesicle)。胚胎第6周,前脑泡的头端和尾端分别形成端脑和间脑;中脑泡演变为中脑;菱脑泡的头端和尾端分别演变为脑桥、小脑及延髓(见图1)。

图1:脑泡的发育和演变。图片来自参考文献4。在脑泡演变的同时,其中央的管腔则演变为脑室。前脑泡的腔演变为两个侧脑室和第三脑室,侧脑室通过室间孔(Monro孔)与第三脑室相连通。脑导水管是从中脑泡的腔发育而来的。第四脑室从菱脑泡的腔发育而来,远端与导水管、近端与脊髓中央管相连。在冠状面上,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形成一个中央为“H”形的单腔,并继续向下与导水管延续,后者与第四脑室相连。在第11或第12孕周,第四脑室顶的下内侧收缩并打开,形成了第四脑室正中孔。此后不久,第四脑室外测孔开放,于是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之间便建立了联系(见图2)。

图2:A,脑泡和脑泡腔的发育和演变;B,神经管的中央腔从第三脑室的前部发出两个囊,形成一个中央为“H”形的单腔,脉络丛沿着脉络裂发育。图片来自参考文献4-5。

脉络丛:

胚胎脉络丛起源于脑室室管膜衬里折叠的脑膜间充质。胎儿脉络丛相对于侧脑室的大小很大,占据了脑室管腔的近四分之三。随着脑室系统的生长,脉络丛相对体积逐渐减少。

蛛网膜下腔:

软脑膜来源于轴旁中胚层的胶质层,并包裹着神经管。在妊娠第32天,原始脑膜的最内层区域系统地退化,在菱脑的腹侧形成不规则的空间。这些空间向尾和背部延伸,最终聚结形成流体填充的软脑膜。02脑室和脑池的正常解剖脑室系统由四个相互连接的室管膜内衬的腔组成,位于大脑深处。成对的侧脑室通过“Y”形的Monro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第三脑室通过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第四脑室通过外测孔和正中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见图3-6)。

图3:正常脑室系统解剖模式图。图片来自参考文献4-5。

图4:侧脑室与周围鄙吝关系三维模式图。图片来自参考文献6。

图5: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模式图和MRI图像。A,矢状位模式图示蛛网膜(紫色)和软脑膜(橙色)之间的蛛网膜下腔与脑脊液(蓝色)。软脑膜与大脑紧密粘附,而蛛网膜松散地附着在硬脑膜上;B,矢状位T2WI示侧脑室(白空心箭头),中间帆腔(细直箭头)、漏斗隐窝(黑空心箭头)、第四脑室顶(弯箭头)。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图6:3.0T-MRIT2WI示正常的脑室解剖。A,示第四脑室下部(细直箭头),包含有脉络丛的小“点”;后外侧隐窝和第四脑室外测孔;B,第四脑室体部形态呈豆状;面丘引起的凹痕(细箭头),后上隐窝(空心箭头)覆盖小脑扁桃体。C,示鞍上池、下丘脑和第三脑室漏斗隐窝(黑细箭头),可见明显的乳头体(空心箭头)。导水管呈三角形,四叠体池(弯箭头)内含有脉络膜动脉、Rosenthal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D,侧脑室额角被透明隔分开,可见小小的透明隔间腔(直箭头),Monro孔与其两侧脑室相连(弯箭头);E,脉络丛血管(空心箭头)向前内侧朝向Monro孔走形;F,冠状位示,中间帆(直白箭头)位于穹窿(弯箭头)下方,菱形的四脑室与导水管相通(黑直箭头);后上隐窝覆盖小脑扁桃体(黑空心箭头)。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03脉络丛(choroidplexus,CP)、脑脊液(CSF)和脑脊液循环

脉络丛由许多高度血管化的乳头状或额状突起组成。这些乳头由一个室管膜衍生分泌上皮覆盖的中央结缔组织核心组成。除了导水管和侧脑室的额叶和枕角外,CP存在于脑室系统的所有部位。CP产生脑脊液,约0.4ml/min,或-ml/24h。脑脊液空间是一个动态压力系统,在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之间具有静水平衡。脑脊液压力决定颅内压。腰椎穿刺时,脑脊液应清晰,压力从1岁前3-4毫米Hg到成人10-15mmHg(-mmH?O)。CP不是脑脊液的唯一来源。部分CSF来自脑细胞间液(interstitialfluid,ISF)。其他少许来源包括室管膜和脑毛细血管。在成人,有ml的ISF和ml的脑脊液,其中30ml在脑室,80ml在脑蛛网膜下腔(SAS),30毫升在脊髓SAS(见图7)。

图7:矢状图模式图示正常脑脊液循环的经典模式。在该模式中,CSF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并以单向的方式从侧脑室Monro的Y形孔流入第三脑室。从那里,脑脊液通过长而窄的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有三个出口,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当脑脊液从第四脑室进入小脑延髓池后,便在蛛网膜下腔循环,包括椎管内的SAS。CSF最终主要通过蛛网膜颗粒重新吸收到硬脑膜静脉窦中。图片来自参考文献4-5。04脑室和脑池的正常变异

4.1

不对称侧脑室(AsymmetricLateralVentricles):发生于大约5-10%的正常患者。影像上透明隔轻度移位常见(见图8A-B)。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严重的不对称侧脑室,弥漫性非局部脑室扩大,应寻找可能的伴随疾病。不对称侧脑室的主要鉴别诊断是单侧梗阻性脑积水,少见,发生时只有Monro孔一臂(Y)被阻塞(见图8C-D)。但也可见于一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见图9)。

图8:侧脑室正常变异(A和B)和梗阻性脑积水(C和D)。A,示右侧侧脑室大于左侧,透明隔(septumpellucidum)移位;B,Flair序列示侧脑室不对称是正常的,没有梗阻证据。C,CT平扫示右侧侧脑室扩大,额角可见渗出性改变(空心箭头),透明隔和穹隆移位;D,CT增强示Monro孔右肢梗阻,导致非对称性梗阻性脑积水。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图9:66岁女性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后意识不清3小时入院”。A,CT示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梗阻性脑积水;B,示左侧植入脑室外引流+颅内压探头,右侧植入ommaya囊;C,示拔除左侧脑室外引流+颅内压探头后,左侧脑室扩大,Monro孔堵塞。(图片来自医院神经外科)

4.2

透明隔间腔和韦尔加腔:透明隔间腔(CavumSeptiPellucidi,CSP),是一个充满CSF的腔,位于侧脑室额角之间。韦尔加腔(cavumvergae,CV)位于穹窿之间,从CSP向后呈指状扩张。透明隔由两个成对的胶质膜(“小叶”)组成,在妊娠12周左右发育。这些胚胎小叶最初是未融合的,它们之间充满了CSF。通常,两个小叶最终融合腔隙便消失了。融合后形成透明隔。如果两个小叶不能融合,便形成腔隙。腔隙在Monro孔之前,称为CSP。向后延续,且在两穹窿之间称为CV。CSP可单独存在,但CV通常与CSP同时存在。

图10:CSP模式图和MRI影像。A,冠状位与轴位嵌入模式图示经典的CSP。冠状位上CSP呈三角形,但在轴位图上呈手指状;B,轴位T2Flair示具有CV的CSP。透明隔的小叶(直箭头)和穹窿体(弯箭头)被充满CSF的腔隙(空心箭头)分开;属于正常解剖变异。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4.3

中间帆腔(CavumVelumInterpositum,CVI):

中间帆(VelumInterpositum,VI)是由两层软膜-蛛网膜形成的薄半透明膜。VI附着在穹窿的下表面,并向外延伸越过丘脑,与侧脑室的脉络丛延续。与穹窿一起构成第三脑室顶。VI通常是充满CSF并向后开放,直接与四叠体池相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它被称为中间帆腔(CVI)。属于正常解剖变异。影像上,CVI通常表现为丘脑上方、侧脑室之间呈三角形、充满CSF的间隙,三角形尖端指向Monro孔。向上抬高和分开穹隆,向下挤压大脑内静脉。

图11:CVI模式图和MRI影像。A,矢状位与轴向嵌入模式图示中间帆腔(CVI)。可见穹窿抬高和分开(空心箭头),且大脑内脑静脉和第三脑室向下位移;B,T2WI示CVI呈三角形,并将穹窿分开(箭头);C,在矢状位上,CVI(直箭头)使大脑内静脉向下移位(空心箭头),穹窿向上移位(弯箭头)。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以上便是脑室和脑池的正常发育、解剖、影像及正常变异作相关内容。我们将在下一个笔记总结脑积水和脑脊液漏相关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内容。笔记内容存在错误的,请批评指正。感谢阅读!(liuzh_neurosurgery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sdeo.com/jbzl/137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