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新版外科护理常规48神

时间:2016-11-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目的是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水肿、脑膜刺激症状,还可起到调节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一、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l.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2.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象。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患者手术或检查返回室,第一时间检查引流管,与医师配合打开并调整引流管位置。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在进行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入。

5.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在更换引流袋、监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等时,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每日定时倾倒引流液,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消毒。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二)病情观察

1.严密监测意识、瞳孑L及生命体征变化。

2.引流管高度引流管过高可引起引流不畅,不能降低颅内压;过低可造成引流过速,引起颅内压过低,易导致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

(1)脑室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即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OkPa,儿童0.5—1.O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2)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很细,每分钟引流量较少。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袋应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cm为宜,一般控制在40—ml/d。

3.调节引流速度,控制引流液的量。

(1)西助医师严格控制流速,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若患者出现低颅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应抬高引流管位置或暂时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脑脊液每日引流量不应超过ml。蛛网膜下腔引流时,严格控制流速≤10滴/分,一般以2~;滴/分为宜。

(2)防止气颅:如引流过多过快,可造成颅内压低,空气易从刨口及引流管吸入,此时要立即夹闭引流管或抬高引流袋,补充适当的平衡液,使颅内压恢复。

4.观察引流物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脑脊液

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淡血性。如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并出现血压波动,则提示有脑室出血,出血量过多时应急诊手术止血。

(三)拨管时注意事项

拔管前,医师一般先试行夹管24~48小时,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颅内压是否升高,如无异常,则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后除仍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拔管后置管部位有脑脊液溢出,缝合1针加压包扎,严格卧床。

1.蛛网膜下腔持续外引流中,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50ml/d,应协助医师及时拔除引流管。

2.脑室引流一般术后3~4天,脑水肿期将过,颅内压已逐渐降低,应协助医师及早拔除引流管,最长不超过7天。

3.瘤腔引流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一般术后48小时内拔管。

4.硬膜外引流量要视术中缝合硬胰情况而定,当引流量小于50rnl,术后1~2天可协助医师拔除硬膜外负压引流管。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与手术有关。

2.疼痛与手术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与卧床有关。

4.躯体移动障碍与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5.知识缺乏与不了解引流管护理的相







































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sdeo.com/jbzl/17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