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造口时保护皮肤可选择氧化锌。 .厌氧菌感染创面换药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 .处理肉芽过度增生创面选l0%~20%硝酸银。 .局部软组织闭合性创伤早期处理是局部制动,抬高患肢,早期冷敷(减少局部组织的出血和肿胀),口服跌打丸、止血药,禁止按摩。24~48小时后热敷、理疗(促进血肿和炎症的吸收),局部使用消炎止痛剂。对于较大血肿者,应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 .健康肉芽组织呈粉红色,较坚实,表面呈细颗粒状,触之容易出血,可用生理盐水或者凡士林砂条覆盖。 .水肿肉芽组织呈淡红色,表面光滑,触之不易出血,可用3~5%盐水湿敷。 .休克是伤后48小时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后2~3小时最为急剧,6~8小时达高峰,随后逐渐减缓,至48小时渐趋恢复。 .脓毒症是烧伤病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发生于烧伤48~72小时后,及伤后2~3周。 .手掌法烧伤面积计算是指患者本人五指并拢的一个手掌面积为l%。适用于小面积的烧伤。 .儿童头部烧伤面积占体表百分比%的计算是9+(12-年龄)。 .儿童双下肢烧伤面积占体表百分比%的计算是9×5+1-(12-年龄)。 .浅Ⅱ。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浅Ⅱ°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明显,形成大小不一的水疱,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 .深Ⅱ。烧伤伤及皮肤的真皮层。 .深Ⅱ°烧伤临床表现是有水疱,水疱壁较厚。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Ⅲ°烧伤是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 .Ⅲ°烧伤创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碳化,痛觉消失。 .吸入性损伤往称呼吸道烧伤,多发生于在相对封闭的火灾现场。面、颈、口鼻周常有深度烧伤,鼻毛烧伤,声音嘶哑。 .烧伤现场救护原则是迅速使病人脱离致热源,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鼻和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护创面,用干净的布单或无菌敷料包扎,手足烧伤可用冷水浸泡或者冷水冲洗(不能水洗的有生石灰),预防休克,可口服淡盐水,不能饮用白开水。在控制休克、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迅速转医院。 .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包括:烧伤失衡量:成人每1%烧伤面积(Ⅱ°+Ⅲ°)补1.5ml/kg(儿童1.8ml/kg,婴儿2.Oml/kg);生理需要量:成人每日补~ml。 .烧伤后第二个24小时补液量是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的一半加生理需要量。 .烧伤患者液体一般补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液)胶体液(首选血浆),其比例中、重度烧伤为2:1,特重度烧伤为1:1,生理需要量:用5%或l0%葡萄糖溶液。 .烧伤患者创面护理原则为Ⅰ°烧伤无需特殊处理能自行消退,主要保护创面,避免再损伤;小面积浅Ⅱ°烧伤清创、保持创面清洁,小水泡可保留,大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搐内液,一般选择包扎疗法,多能自行愈合。 .深度烧伤早期切痂或削痂,并立即皮肤移植。 .包扎疗法适用于躯干和四肢的Ⅱ°烧伤,在手部和足部,指与趾应分开包扎。 .暴露疗法护理适用于头颈部、臀、会阴部等不易包扎部位及Ⅲ°创面,污染重、绿脓假单胞菌或感染创面。 .蛇毒可分为三类:神经毒、血液毒及混合毒素。神经毒素对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节点有选择性毒性作用;血液毒素对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组织有破坏作用,可引起出血、溶血,休克或心力衰竭等。 .毒蛇咬伤后可出现疼痛、烦躁小安、头晕目眩、呼吸困难、语言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全身虚弱、口周感觉异常、肢体软瘫或麻木、腱反射消失。 .毒蛇咬伤后局部处理包括:(1)伤口排毒:就地先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挤出毒液;伤口较深者可用尖刀在伤口周围多处切开、深达皮下,再用拔火罐或吸乳器抽吸,促使部分毒液排出。若伤口流血不止,则忌切开。(2)局部降温:将伤肢浸于冷水中(4~7℃)3~4小时,然后改用冰袋,一般维持24~36小时。 .毒蛇咬伤后为促进蛇毒排泄应:告知病人多饮水;快速输液或应用利尿药物;若发现病人出现血红蛋白尿,应根据医嘱静脉点滴5%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发生肾衰竭。 .一旦发生蛇咬伤,自救或互救措施包括:伤肢下垂;立即取坐位或卧位,不奔跑,不乱动肢体,以免加快血液循环,增加毒素的吸收;绑扎伤处近心端的肢体,如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松紧度适宜,以能阻断静脉血和淋巴回流为度;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处反复推挤,使部分毒液排出,或将伤处浸入凉水中,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内的蛇毒和污物;伤口冲洗后,用锐器在咬痕处挑开,扩大创口使毒液外流。 .按腹壁有无伤口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 .腹内实质脏器位置比较固定,结构致密、血供丰富,受到暴力因素作用后,比其他内脏器官更容易破裂。实质脏器损伤的排序依次为脾脏、肾脏、肝脏和胰腺。 .实质性脏器损伤以失血性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 .空腔脏器损伤以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穿孔或破裂可出现剧烈的刀割样疼痛。疼痛最明显处常是损伤所在的部位。 .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和腹腔灌洗术是诊断准确率较高的辅助性诊断措施。 .腹腔穿刺液形状是判断腹腔内空腔脏器和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最重要依据。 .穿刺抽出的血液迅速凝固,多系穿刺针误刺血管或血肿所致。 .十二指肠损伤、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囊及肝总管穿孔时抽出液为草绿色,镜检有脓细胞、红细胞少并可有食物残渣。 .腹部损伤院前急救中,首先维持患者的基础生命,处理危及生命的因素如窒息、心跳骤停、开放性气胸、大出血等。 .开放性腹部损伤如有肠管脱出,可用消毒或清洁碗覆盖保护后包扎,切勿现场还纳,以防污染腹腔。若有大量肠管脱出,应先将其还纳入腹腔,暂行包扎,以免伤口收缩使肠管受压缺血,也可避免肠系膜受牵拉引起或加重休克。 .开放性腹部损伤伤口上损伤物嵌在组织内,不能将其拔出,应医院。 .腹部损伤非手术治疗适应证:诊断已明确,为轻度的单纯浅表实质性脏器损伤,生命体征稳定或仅轻度变化;通过上述各项检查,一时不能确定有无腹腔内脏器损伤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收缩压在90mmHg以上,心率低于次/分;无腹膜炎体征;未发现其他脏器的合并伤者。 .腹部损伤非手术治疗措施:输血、补液:扩充血容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对于未明确诊断或者疑有空腔脏器破裂或者明显腹胀者予以禁食和胃肠减压。诊断不明时不能使用镇痛剂。 .腹部损伤病情观察重点是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的程度和范围,以及肠鸣音、腹部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的变化情况;根据病情发展,可复查B超或CT等,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根据以上观察,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出现,都应考虑腹内器官损伤:早期发生休克,或全身情况有恶化趋势;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的腹痛,伴恶心呕吐;腹胀逐渐加重,肠鸣音逐渐减弱或消失;有腹膜刺激征,呈扩散趋势;有气腹表现(X线检查有膈下游离气体或肝浊音界缩小),或出现移动性浊音;有呕血、便血、尿血等,或胃肠减压抽出血性液体;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直肠指检、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等有明显阳性发现。 .腹部损伤手术治疗:腹部疼痛较重,且呈持续性,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早期出现明显的失血性休克表现者;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者;腹腔积有气体,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者;腹部明显胀气,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者;腹部出现移动性浊音者;有便血、呕血或尿血者;直肠指检发现前壁有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者 .腹部损伤手术方法主要为剖腹探查术。 .一氧化碳俗称煤气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COHb不能携氧,且解离速度缓慢。 .一氧化碳中毒时,脑、心对缺氧最敏感,常最先受累。轻度中毒,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无力、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嗜睡或意识模糊。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病人常出现神志不清,甚至浅昏迷,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为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特征性表现。重度中毒,病人出现深昏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周身大汗,最后可因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中毒者在清醒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迟发性脑病症状,昏迷时间超过48小时者,迟发性脑病发生率较高。 .一氧化碳中毒立即撤离中毒环境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清新处,松解衣服,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轻、中度中毒病人可用面罩或鼻导管高流量吸氧(8~lOL/min);严重中毒者最好使用高压氧治疗。 .有机磷农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较皮肤更迅速。经皮肤吸收,症状常在接触2~6小时内出现,口服中毒可在lOmin至2小时内出现症状。 .毒蕈碱样症状:出现最早,可有瞳孔缩小、流涎、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细支气管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可引起肺水肿。 .烟碱样症状:表现为肌束震颤。开始为局部如眼睑、面部肌肉纤维颤动,逐渐发展至全身肌肉抽搐,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肌麻痹。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晕、头痛、烦躁不安,甚至昏迷,严重时可发生呼吸中枢衰竭或脑水肿而死亡。 .口服中毒者要尽早、反复洗胃。可用清水、2%碳酸氢钠(美曲膦酯禁用)或1:高锰酸钾溶液(对硫磷忌用)进行洗胃,直至洗出液澄清且无大蒜味为止,然后再给硫酸钠导泻。 .皮肤黏膜吸收中毒者应将其撤离现场,脱去污染衣服,用肥皂水反复清洗污染皮肤、头发和指甲缝隙部位,禁用热水或酒精擦洗,以防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毒物吸收。眼部污染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或清水连续冲洗。 .有机磷农药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而失效,但美曲膦酯(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会变为毒性更强的敌敌畏。常用抗胆碱药和胆碱酯酶复能剂,常用的药物有阿托品、解磷定、氯解磷定。 .阿托品化:瞳孔较前扩大;颜面潮红;口干,皮肤干燥;肺部湿哕音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等。阿托品中毒:意识模糊、狂躁不安、谵妄、抽搐、瞳孔扩大、昏迷和尿潴留等。 .一次服用或静脉应用大量镇静催眠药可引起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主要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可出现昏迷、呼吸抑制和休克。 .镇静催眠药:中度中毒表现为病人浅昏迷、呼吸浅慢血压常、腱反射消失、角膜反射与咽反射仍存在。 .特征性中毒表现 (1)巴比妥类中毒:意识障碍和呼吸抑制程度较深,进行性加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 (2)安定中毒:重度中毒不多见,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但无椎体外系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呼吸循环多无明显抑制。 (3)甲喹酮中毒:有锥体束征如肌紧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肌阵挛,循环、呼吸抑制不严重,有出血倾向。镇静催眠药中毒一般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昏迷时间超过3~5天,病人营养不易维持者,可由鼻饲补充营养及水分。 .长期服用各类催眠药均可产生耐受性,久用后会产生精神依赖及躯体依赖,且在治疗剂量时常有不良反应发生,如轻度头晕、乏力、困倦。巴比妥类药物还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肝肾损害。一般过量服药连续四个月以上者,突然停药会出现戒断综合征。 .乙醇又名酒精,是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具有醇香气味,能与水及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一次饮人过量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兴奋继而抑制的状态称为酒精中毒。 .中暑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4种类型。 .热衰竭(中暑衰竭):最常见的一型,一般体温基本正常或轻度升高 .热痉挛(中暑痉挛):体温多正常。出现肌肉痉挛,以腓肠肌为著。 .日射病:烈日暴晒或热辐射致脑组织充血、水肿,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头部温度高,而体温多不升高。 .热射病(中暑高热):特征为高热、无汗、昏迷。 .治疗原则为迅速降温,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防治脑水肿。 (1)热衰竭应纠正血容量不足,积极补液。 (2)热痉挛注意补充含盐饮料。 (3)日射病可采用头部冷敷。 (4)热射病可采用:①物理降温。②药物降温:常用药物为氯丙嗪。③对症治疗:昏迷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抽搐时可肌注射地西泮,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及脱水。酸中毒者应及时给予纠正。 .热衰竭者应l5~30min测量血压一次,病室环境室温以20~25℃为宜,通风良好。 .惊厥者可遵医嘱用地西泮静脉或肌内注射,使用开口器以防舌被咬伤。 .宣传防暑降温知识;高温作业应补充含盐0.3%的清凉饮料。 .淹溺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充塞呼吸道及肺泡或反射性喉痉挛而发生缺氧、窒息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 .淹溺患者合理输液:淡水淹溺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从小剂量、低速度开始。海水淹溺者及时输入5%葡萄糖和血浆,切忌输入生理盐水。 .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细菌有沙门菌属是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其中以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等较为常见。 .细菌性食物中毒传染源主要是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和人。传播途径经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致病。 .腹痛者应注意腹部保暖,禁食冷饮。剧烈吐泻、腹痛者遵医嘱口服颠茄合剂或皮下注射阿托品,以缓解疼痛。 .发生气管异物的患儿常表现为刺激性呛咳,喉部痰鸣音,肺部湿哕音,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紫绀,窒息,最终导致死亡。支气管异物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咳嗽伴喘息,可有肺部感染体征及血象增高。 .气管异物患儿术后护理 (1)患儿可在4小时后方可进食。饮食宜清淡,忌过咸、过辣等刺激性饮食,手术后的1~2天可进食流质饮食,逐步过渡为普通饮食。喂食要小心,不宜过快过急,以免食物呛入气管,诱发呼吸道感染。 (2)观察患儿有无喉头水肿、纵膈气肿、皮下气肿引起的呼吸困难。如果病人出现窒息、喉头水肿、喉痉挛,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破伤风多见于伤口小而深,血运差,坏死组织多,有异物存留或引流不畅的伤口,特别是与需氧菌合并感染的伤口。 .破伤风潜伏期,平均为6~12天,最短24小时。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 .破伤风发作期典型表现为随意肌持续性收缩阵发性痉挛,肌肉有痉挛性疼痛。 .破伤风最早的临床症状是咀嚼不便,张口困难,牙关紧闭。 .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声、风、接触、震动、饮水等,均可诱发破伤风病人全身肌群强烈的阵发性痉挛和抽搐。 .破伤风病人的死亡原因是呼吸肌痉挛引起的窒息。 .破伤风治疗原则包括消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的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防止并发症。 .破伤风控制痉挛的主要措施是定时给予镇静解痉药物。 .破伤风病人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一切刺激,防止噪声。医护人员说话要低声、走路轻巧,室内光线应暗淡,避免强光刺激,门窗应安装较深色的帘布。 .破伤风杆菌具有传染性,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治疗或换药用器械及敷料均须专用,所用敷料应焚烧。 .破伤风病人饮食护理应注意少食多餐,给予病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防止病人痉挛抽搐引起呛咳、误咽。 .破伤风病人注意安全防护,使用带床栏的病床,防止病人意外坠地;关节部位软垫保护,防止肌断裂和骨折;使用牙垫,避免病人咬伤舌;床旁常规备气管切开包,发生呼吸道梗阻时,立即协助医生进行气管切开;尿潴留者留置导尿管。 .肋骨骨折易发部位为第4~7肋。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因胸廓软化,产生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胸腔内负压增高,软化部分向内凹陷;呼气时,胸腔内负压减低,该部胸壁向外凸出,又称连枷胸。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如果软化区较广泛,在呼吸时两侧胸膜腔内压力不平衡,可使纵隔左右扑动,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 .肋骨骨折临床表现局部疼痛,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骨折移位时可触及骨摩擦音。连枷胸的病人,病人常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肱骨髁上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临床上常见为伸直型骨折。骨折近端向前移位,可压迫或刺伤肱动、静脉和损伤正中神经,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造成爪形手畸形;合并骨骺损伤者,以后可出现肘内翻畸形。 .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为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肘前方可触及骨折断端;伸直型肘后可触及骨折端。伤处疼痛、肿胀、压痛,伤侧肘关节功能丧失,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临床上多见,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其典型的畸形表现侧面观“餐叉样”畸形,正面“枪刺样”畸形。 .胫腓骨干骨折应注意观察有无伤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小腿缺血及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有无足下垂、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障碍等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症状。 .颅骨骨折的重要性不在骨折本身,而在于可能同时存在的颅内血管和脑损伤,特别是颅内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疝,脑脊液漏引起的颅内感染 .颅盖凹陷骨折的骨片陷入颅内,使局部脑组织受压或合并有颅内血肿,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颅盖骨折主要依靠X线检查确诊,必要时行CT检查。 .颅盖骨线形骨折或凹陷性骨折下陷较轻,一般不需处理;骨折凹陷范围超过3cm、深度超过lcm,兼有脑受压症状者,则需手术整复或摘除陷入的骨片。 .颅底骨折本身无特殊处理,重点是预防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一般在2周内愈合。脑脊液漏4周不自行愈合者,可考虑作硬脑膜修补术。 .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为预防逆行性颅内感染,具体措施有:每天2次清洁、消毒鼻前庭或外耳道,避免棉球过湿,导致液体逆流颅内;在外耳道口或鼻前庭疏松处放置干棉球;禁忌鼻腔、耳道的堵塞、冲洗和滴药;脑脊液鼻漏者,严禁经鼻腔置胃管、吸痰及鼻导管给氧;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及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禁忌行腰椎穿刺;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和破风抗毒素。 .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为促进脑脊液外漏通道早日闭合应: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者取半坐位,昏迷者床头抬高30°,患侧卧位。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病人,采取患侧卧位。维持上述特定体位至停止脑脊液漏后3~5天,目的是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使脑膜逐渐形成粘连而封闭脑膜破口。 .颈椎病是50岁以上人群的常见病,男性居多,好发部位依次为c5~6、C4~5、c6~7。 .颈椎病术后多取平卧位。前路手术病人维持颈部稍前屈位置,采用颈领、头颈胸石膏、枕颌带或颅骨牵引等固定;也可用大沙袋放在两侧颈肩部,制动颈部。病情允许者可予以翻身,注意采取轴式翻身,避免颈部扭曲,以防植骨块脱落。 .肩周炎症状主要为疼痛,早期肩部疼痛,逐渐加重,可放射至颈部和上臂中部,夜间明显,影响睡眠。 .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L4~5,L5~S1。 .腰椎间盘突出腰痛常为腰部急性剧痛或慢性隐痛。由于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所致。 .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足背或足外侧放射。并可伴麻木感。咳嗽、排便或打喷嚏时因腹压增高,疼痛加剧。 .腰椎间盘突出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MRI可显示椎形态,全面反映出各椎体、椎间盘有无病变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有较大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让病人绝对卧硬板床休息,一般卧床2~6周或至症状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仰卧位,床头抬高30°,屈膝,胭窝处放一小枕。告知病人在翻身时避免弯曲脊柱。 .腰椎间盘突出功能锻炼包括腰背肌锻炼、直腿抬高练习。 北京哪个白癜风好白癜风什么中药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