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外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时间:2016-11-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脑外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由于其生理性老化,抗病能力降低,重要器官代偿能力减弱外,大部分还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并存,老年脑外伤患者在临床表现和护理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为此对年1月-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归纳和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60~70岁58例,70~80岁25例,80岁以上13例,平均65岁;交通事故伤47例,跌倒或坠落伤31例,打击伤11例,其他7例。合并高血压43例,糖尿病11例,心功能不全4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4例,肺功能不全9例,慢性肾炎11例。本组急性硬膜下血肿18例,颅骨骨折32例,脑内血肿10例,脑挫裂伤29例,脑干挫伤2例,脑震荡8例,其他头皮裂伤、头皮血肿共13例,硬膜下积液3例。伤后一直清醒42例,嗜睡19例,浅昏迷13例,中度昏迷14例,深昏迷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本组非手术治疗51例,开放性手术治疗42例,钻孔引流术3例。除2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于中枢衰竭,1例死于AIDS和5例智力行为退化外,余均康复。

2病情的观察

2.1神志的观察密切观察有无神志的改变,及其深浅程度、时间长短和演变过程,神志观察是分析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意识障碍加深,要迅速抢救处理,并做好术前准备。脑外伤患者昏迷后清醒以后再出现昏迷为颅内血肿,尤其是硬膜外血肿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脑外伤后立即出现深度昏迷多提示原发性脑损伤,严重者可出现脑疝,预后差。意识转清是病情好转表现。老年患者并发谵妄、躁动者提示病情恶化。

2.2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是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须随时密切观察并作记录。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如果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对光反应差等为脑干损伤的特征;如果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和对光反射消失伴深昏迷,是患者危象的表现。

2.3神经体征的观察应注意是否有肢体瘫痪、抽搐及发现的时间、部位、程度、肌力及肌张力改变情况,有无病理反射及定位体征等。如幕下血肿常形成枕骨大孔疝,临床上不出现一侧体征而代之以脑干受压出现明显呼吸抑制或循环紊乱,双侧锥体束征和小脑病征如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共济失调等,且常伴有颈项强直。

2.4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非常重要,对老年患者要了解有无高血压史,以便对照。密切观察有无颅内高压三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若同时有收缩压高、脉压差大则提示颅内高压或脑疝早期表现,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血压下降常提示病情严重。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趋势,脉搏快而无力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压。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体温低、四肢厥冷,说明有休克可能。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液时间长,静脉穿刺应有计划地从四肢远心端到近心端,最好行深静脉置管[1]。随时检查电解质和血糖变化,对尿量、尿钠、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等指标的监测,提高对老年重型脑外伤容易出现高血糖、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加强对患者饮食和气道等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临床观察时还应警惕有无颅外其他部位的合并伤。凡出现休克征象者,应检查是否有多发性骨折、闭合性脏器损伤所致内出血等。

3护理

3.1昏迷患者的护理对昏迷患者,除加强一般的护理措施(如预防褥疮、加强营养、防止坠床等)外,特别开展了呼唤式护理,方法是:指导患者家属持握患者的手,在耳边轻声呼唤姓名,讲患者感兴趣的事情或回忆过去有深刻印象的往事;轻声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有意识提一些问题,让患者用动作表示回答,如睁眼、动手指等。通过呼唤式护理,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心,使患者早日清醒,改善了护患关系,收到良好效果。

3.2呼吸道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增多,易造成气管堵塞而窒息。要适时翻身叩背和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做到轻、提、转、快、抖,吸痰前后增加吸氧浓度。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要保证空气湿化。在气管套管口盖双层湿纱布,地面洒水。

3.3脑脊液耳-鼻漏的护理保持正确的卧位,减少脑脊液流出,使漏口自然愈合。意识不清者,应抬高床头30°,取患侧卧位,防止脑脊液逆流入颅内。用无菌干棉球松软置于耳旁及鼻孔处,及时吸附流出的脑脊液,棉球饱和后及时更换,并记录脑脊液的量和性质。切勿堵塞耳、鼻,防止脑脊液流出不畅而逆流。勿做鼻腔和外耳道滴药,严禁在患侧鼻孔安置胃管或吸痰管,严禁挖耳及鼻孔,清醒患者嘱其不要用力咳嗽、屏气、捏鼻、打喷嚏,保持大便通畅,以防发生颅内感染或颅内积气。及时行抗破伤风处理。

3.4颅内引流管的护理脑外伤开颅术后均放置引流管为了引流渗血和渗液,防止继发血肿形成,降低颅内压。必须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防止滑脱或被患者躁动时抓落。引流管要保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下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质。搬动患者时,夹闭引流管,保持引流管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预防引流液逆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6]。

3.5躁动患者的护理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加床栏以防坠床,专人守护。必要时采用镇静冬眠疗法减轻脑耗氧量。如患者突然由安静转入躁动或自躁动转为安静、嗜睡,应提高警惕,观察是否有病情恶化。脑内情况无恶化者出现精神类症状需要抗精神药物治疗并加强护理。

3.6高热患者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后,造成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过程障碍而引起体温明显增高,应有效地降低体温,以减轻脑的耗氧量、代谢率和脑水肿。降温方法有物理降温如冰枕、乙醇浴;药物降温多采用冬眠合剂;并随时监测体温变化调整。

3.7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意识不清、瘫痪患者,应定时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设立翻身卡,记录每次翻身时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昏迷患者多因呼吸功能差,长期卧床而易并发坠积性肺炎,给予翻身、叩背及更换体位,有利于痰液排除。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可给予开塞露肛门注入或番泻叶开水煎服或口服缓泻剂,以防止便秘导致或加重颅内出血。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以减少呼吸道感染。对留置导尿的患者,消毒尿道口2次/d,每日更换集尿袋,防止尿管扭曲,集尿袋不得高于尿道口,以防尿液逆流,引起感染。

3.8心理的护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神志、体力逐渐好转时,常伴有头疼、头晕、记忆力与反应力减退、睡眠差等症状,应向患者解释,让患者了解哪些症状属于功能性的,某些暂时性的症状可以恢复,鼓励其尽早自理。要做好患者和家属心理疏导及康复指导,鼓励亲属与患者多接触,增加感情和语言交流,使患者对康复充满信心,早日康复融入社会。做好功能锻炼,从智力、语言到肢体运动,均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教患者识字,和患者交谈、协助患者行走和上肢的握力锻炼。

4讨论

老年患者在解剖、生理、病理上都有其特殊性,老年人由于脑萎缩致脑实质减少20%~40%[3]。脑织织有不同的退化和萎缩,颅内空腔较大,不易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早期耐受性大,但脑组织和血管的弹性差,颅内压增高达一定的数值后病情可以急性恶化,给护理观察带来困难[4]。由于老年脏器功能代偿能力差,容易加重原有疾病,引发其他脏器功能失常,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脑外伤多伴有脑组织挫伤,多有肢体功能、情感、言语障碍,并发类精神症状,造成了老年人脑外伤护理的特殊性和困难性,又是老年残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在临床护理观察中应高度重视。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属于弱势群体,适应环境能力减退,经济拮据;脑外伤后病程长,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易丧失生活信心,给老年患者的护理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5]。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更应重视心理护理。在加强对患者护理同时,还要重视与家属的沟通,告之病情的演变,让其积极配合患者治疗护理,加强亲情沟通,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6]。

参考文献

1杨瑛.急性重型脑外伤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0(13):.

2李作凌,丁艮晓,步星耀.20例重型颅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9(6):-.

3李顺业.老年人颅脑外伤[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4:.

4陈华.60岁以上老年人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3(11):-.

5汪银花.脑血管病的整体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4(10):.

6宋敬敏例重型脑外伤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台杂志,,9(6):









































治白癜风昆明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sdeo.com/jbzd/1856.html
------分隔线----------------------------